- 新型传感器推动农残快速检测技术 用“灯”一照有无农残即刻便知
- 来源:糖酒产业网 发表于 2012/7/19
蔬菜有没有农药残留,往往需要到实验室里使用专业仪器检测,但以后或许消费者在家就能方便检测农残——或许就像紫外线灯一样,照射一下蔬菜,就看到了农残量是否超标。6月29日,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中国—新加坡国际合作项目“荧光标记的人工抗体微纳传感器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”在合肥顺利通过验收。
据悉,该项目是由安徽智能所的科研团队耗时3年初步完成。验收会上,该项目负责人——智能所副所长张忠平研究员从项目的研究方法、技术成果及国际合作实施情况和经验等方面进行了介绍。“其实,就相当于一个芯片。”张忠平介绍说,“我们把这个芯片安装在显微镜上,就能看到农药残留。如果有农残,则能通过显微镜看到亮点,如果没有的话,就是漆黑一片。这也就是‘荧光标记’的原理所在。”
另外,在项目3年的攻关过程中,课题组全面完成了既定目标,相关成果形成SCI论文17篇,已在《美国化学会志》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;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件(其中已获授权1件);培养了4名博士、6名硕士;与新加坡建立合作研究联系,召开双边研讨会3次,科研骨干互访多次,做到了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经过该项目的实施,新加坡方面的负责人韩明勇被中科院聘为特聘研究员,为后续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。
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认为,该项目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,该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。通过以磁性纳米粒子为基质,合成出高效的人工抗体新材料,实现了复杂样品中农药成分的快速分离富集;并且成功研制出可视化检测的试纸和微纳芯片,其检测限达到0.1ppb,优于欧美标准,为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贸易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。特别是农残传感器的研究具有原创性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专家组还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项目继续给予支持,加速项目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。
智能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项目通过验收,表明在实验室阶段是没有问题的,接下来的关键在于,课题组成员想要实现芯片的产业化,“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这个芯片能够比较低廉,安装在类似手电筒那样的便携设备上就能用。”据悉,该研究课题还在另一个方向上寻找检测农残的“秘密武器”,那就是试纸。目前,这种“试纸”并未产业化,需要多次的临床试验和进一步地优化,来保证它的稳定性。工作人员表示,不管是测农残的芯片,还是试纸,科研人员都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,最终希望这些实验室科研成果能够走进普通百姓家,让消费者方便地使用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:赛斯维传感器网(www.sensorway.cn)